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昔日“汶河”穿城而過,建有六座橋
2017-08-15 
        

        清代揚州新舊城區(qū)的變遷

        在《清宮揚州御檔》中有兩件奏折,記載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有關揚州挑浚城市河道及護城河的情況。兩件奏折告訴我們,當年耗銀萬余兩,揚城官、商、民齊心協(xié)力治理護城河以及嗣后加強河道管理的那段往事。

        清代揚州新舊城區(qū)的變遷

        據(jù)《嘉靖維揚志》等史料記載,時至明、清代,揚州城已逐步形成了新、舊兩城合一的城池,原作為舊城護城河的小秦淮河,已成為貫穿南北,并作為舊城與新城分界的標志河道。明代以前,揚州城僅有今小秦淮河以西、淮海路以東的建城面積,而今小秦淮河以東至躍進橋、解放前以西一帶,為明代始建的揚州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舊城偏西方位的南北向,穿城而過的還有一條河道,這就是今天已成為汶河路的昔日“汶河”。汶河從南到北近2公里的沿河岸線,共建有六座橋。分別是義濟橋、新橋、太平橋、通泗橋、文津橋和水關橋。河兩岸、橋兩端,密集分布著官府機構、書院和民宅。汶河的南北端,同小秦淮河一樣,分別與古運河、北護城河連通。隨著汶河的消失,原河東西向的六座橋,早已廢圮,但是我們還能從現(xiàn)存的街巷等地名里,尋覓到昔日橋的一些印跡,如新橋、太平橋(巷名)、通泗橋等。

        其中最能讓人準確定位的只有文津橋,因為它在今天文昌路標志性建筑——文昌閣的下面,就像瘦西湖橋上建五亭一樣,文昌閣則是建在文津橋上的樓閣。上個世紀50年代,填河修筑汶河路時為了考慮落差地平,便將橋整體沉到地下。

        御檔奏折展現(xiàn)清代揚州繁盛

        在第一件奏折中寫道,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時任兩淮鹽政高恒向乾隆帝呈報揚州挑浚市河、護城河的情形。乾隆帝覽折后朱批:好知道了。

        從奏折中可知,當時挑浚河道的動因、任務分工以及資金來源等情況。開頭句“揚州新舊兩城居民稠密,商賈輻輳”,僅用十余字,即展示出當時揚州繁盛的景象。經(jīng)過康熙朝60年的發(fā)展,到了乾隆中期,揚州已成為中國的大都市之一。此時的揚州城,其建成面積,與明初相比,擴大了近兩倍。其時,陸路交通較為落后,護城河及內(nèi)河舟船便成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因此,兼具運輸、排污以及美化城市功能的護城河及內(nèi)河,其作用越發(fā)顯得重要。

        乾隆二十四年(1759)距雍正九年(1731),實算也有28年,城市的發(fā)展,商旅云集,特別是居民的增加,加之多年未作疏浚,加劇了護城河及內(nèi)河雜物壅積,使得“舟楫難行,商民人等日用薪米貨物之需甚為不便”,亟需“捐挑深通”。至于挑河所需費用,奏折中表述也很清楚,是由淮南眾商戶捐攤“集資”一萬七千九百余兩銀。

        官府為河道保潔“立法”

        7個月后,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在完成市河、護城河疏浚工程以后,兩淮鹽政高恒再上奏折,向乾隆帝呈報護城河挑浚的相關事宜。在第二件奏折中,重點呈報了河道“長效管理”的舉措。

        從奏折內(nèi)容看,揚州府出臺的河道“禁止傾潑堆積措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令江都、甘泉二縣各設小船二只往來游巡。二是“每年二、八月委二縣典逐段探量,略有淤淺處所,即行罱撈”。三是“小船水手怠忽狥隱,亦即重責并換至該二縣身任地方,似此便民河道稽察疏浚是其分內(nèi),倘有玩視,均應參處”。四是使官民咸知,“警凜庶城市河道常通,使民間米薪貨物出入便利?!蓖ㄓ崋T揚檔軒魏怡勤

        記者王蓉文/圖

        責任編輯:張建利

        文章關鍵詞:護城河汶河奏折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