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熊兒橋的傳說(三則)
2011-10-10 來源:鄭州日報
(一)

    位于管城回族區(qū)南門外的熊兒橋由來已久,據(jù)《鄭州志》記載:“熊兒橋在南城埠民門外”,“州南城外有橋曰熊兒,其來久矣。”橋孔為一伏一劵式,以大方石排列砌造,原孔劵上雕有飛禽、花草、海石榴、龍、鳳等,正中劵頂刻一獸頭,怒目大嘴,古人想以此鎮(zhèn)服水患。到了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州張鉞曾三次率人重修,改建磚橋成為一座兩孔石橋。原橋長34米,寬6米,橋高6.5米,橋的東西兩側均鑲有“熊兒橋”三個醒目大字。

    熊兒橋雕工精細,造型美觀,相傳為熊兒所修,故名。熊兒為明末鄭州石柱村(今新圃東街)人,他弟兄二人,稱熊大熊二。因家貧無以為生,熊二到城內(nèi)南門東拐張監(jiān)生古敦府中當家人,改名熊兒。熊兒年老時,目睹南關小河無橋,負販行旅,常年涉水過河,夏季尚可,入冬則難以下水,行人叫苦。于是,他帶領群眾挖河排洪,保護莊田,遂將手頭積攢的銀錢捐修一座磚橋,架于河上,便于交通。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功績,百姓感其德,遂名“熊兒橋”。橋下小河,也隨之叫“熊兒河”了。

    這座初建的“熊兒橋”,后為大水沖毀,直到清乾隆三年,知州張鉞重修,但次年一場大水又將橋沖毀。清乾隆十年(1745年)改修為石橋,并增建一孔,以分其流,歷時二百多年,仍堅固耐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為方便繁忙的交通需要,經(jīng)過多次擴寬重修。原來石橋北頭,有兩個大耳石熊,故后人以音同,將“熊兒橋”訛為“熊耳橋”。

    (二)

    人們都知道鄭州有個熊兒橋,是古代有名的橋梁建筑,特別是橋頭的石獅子,雕刻精致,有張嘴的、合嘴的、仰頭的、扭頭的,形狀各異,別具一格,逗人喜愛,可是誰都數(shù)不清,橋上有幾個石獅子,連住在南關熊兒橋附近的人們也弄不清楚。

    有一年秋天,信陽來了一個趕考的舉子,住在南關悅來客店,因秋雨連綿,不能行路,在傍晚時,天氣放晴,他信步走到橋頭,觀看橋上的石獅子,姿態(tài)各異,他一邊觀看一邊用手撫摸,越看越喜歡,不由數(shù)起來,往返五六遍看個仔細,才知道橋兩側石欄桿,每一根柱子上都雕有一個石獅子,東邊柱子上有5個石獅子,有個小獅子蹲在母獅子的前爪下邊,西邊柱子共6個,合計有12個石獅子,其中有6個張嘴的,5個合嘴的。一個扭頭的,一個仰頭的。當年有個石獅子嘴里銜著一顆夜明珠,夜里光芒四射,不知何時被人盜走了。

    (三)

    清光緒年間,鄭州北郊廟李村,有一個落榜秀才,名叫李簡,外號“李圣人”。有一年春天,到南關“眼光廟”去趕會,走到熊兒橋上休息,一邊觀賞橋上的石獅子,一邊觀看河中流水,慢悠悠的向東流去,不由忽然隨手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熊耳橋,橋熊耳,熊耳橋上有對石熊耳”;下聯(lián)苦思良久再也想不出來了,因天氣近黃昏,便匆忙離去,這副對聯(lián)并不高明,他把熊兒橋寫成熊耳橋了,來這里觀看的人雖然很多,但卻無人對出下聯(lián)來。

    時隔一段時間,密縣有一個張秀才,來鄭州南門里探親,從熊兒橋上經(jīng)過,一眼看到有一上聯(lián),便提筆寫出下聯(lián)來:“燕子嶺,嶺燕子,燕子嶺上有只土燕子”,可謂巧對?,F(xiàn)在熊兒橋已經(jīng)變成了寬廣的水泥大橋了,有關熊兒橋的趣聞,卻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上一篇:官局橋
下一篇:斜石拱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