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護法金剛殿前100米處,有將南北連成一線的古橋一座。橋長5米,寬3米,石板橋面,沒有欄板,更無橋墩,橋面拱起,俗稱“羅鍋兒橋”。令人稱奇的是橋東、西兩側對稱地長有柏樹,每邊2棵,共4棵,人稱“四柏一孔橋”。新中國建立后,為方便車輛通行,改建為平橋。
四柏一孔橋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經之地。相傳,法海寺即將完工時,御前太監(jiān)李童前來驗收,接連五天沒挑出半點毛病,心中雖喜,但不情愿付給工匠工錢。最后,他發(fā)現寺門外有條1丈多寬的小河,河面上有木板橋,頓生一計。
李童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對工匠們說:“今兒是八月十三,后天皇上要來,木板橋經不住皇上的車輦。兩天內必須修好‘四百一孔橋’,‘四百’代表皇上威震四方,‘一孔’代表皇上是一國之君。兩天內修好橋,不僅按規(guī)矩付給工錢,而且每人另賞5兩銀子;要是造不好橋,每人扣100兩銀子。”
匠人中有個江西姓路的工匠,看到夕陽映照的水面上有幾棵樹影,頓時眼前一亮。
十五大清早,李童就聽到下人稟報:“工匠們把橋修好了。”李童急匆匆地來到小河邊,只見青石板單拱橋已經修好,東西兩邊各有柏樹兩棵。他問工匠:“這兒只有一孔橋,那四百座橋在哪兒?”路工匠手指兩側的柏樹數著:“一、二、三、四,這不正好是四柏嗎?”李童只好照付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