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長工橋還著實不容易。
他處在宜興的西南角,和溧陽的交界帶一個叫厚陽的村落里。從宜興過來一路上經(jīng)過四個鄉(xiāng)鎮(zhèn),路過星云大師出家的白塔小學,等到了原來的元上鄉(xiāng),還得沿著鄉(xiāng)間小路穿過幾個村落,而等車子到達厚陽時就再也沒有前行的路線了。停下車,滿眼充綠,希望的田野一望無垠,麥田里的青草味沁人心脾,感受著春天氣息的同時,確實也領(lǐng)悟了此處偏僻孤寂的意味。
聽見汽車的聲響,村里的婦孺?zhèn)兗娂娮叱鑫葑犹絾柧烤梗覀冋f明來由,便一個個熱情地也爭先恐后地揮著手,“稻田里”、“大河邊”、“有幾里路的”,沒有確切的參照物,卻一致把老橋的方位指向了一片碧綠的田野。
先是順著溝渠,再踏上田埂,穿過墳場,繞向桑樹林,終于發(fā)現(xiàn)河岸的一排楊樹,想必能找到河,老橋也就在近處了。近30度的高溫,習慣山路卻不諳田地深淺的我們,在大片的麥田里穿梭而行已有五里多的路,已經(jīng)把我們累出了一身汗,想必那老橋還著實在考驗人。好在乎麥田里偶有幾個治蟲施肥的村民,不斷地給我們糾正線路。
半個小時后,老橋幾乎是突然間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他的橋面基本和麥田成一個水平面,暮春時分,嫩草和蒹葭把他包圍得嚴嚴實實,遠遠看去,他像是正酣睡在希望的田野里,以地為床,以天為帳,任由春風拂面,春色渲染···
橋體少有幾塊石塊裸露在陽光下,只有那橋碑在枝葉搖曳的光影里熠熠生輝,正顯示著文物部門的赫赫功績和文保決心;橋下小溝和東側(cè)大河呈丁字形,而老橋西南側(cè)的石塊上,一條凹槽錯落有致,顯然說明是曾經(jīng)的水閘,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有此見證。橋下少有濁水,小心翼翼撥開齊膝深的雜草,雙腳踩在河床松軟的淤泥上,不敢使力,便快速掃視東側(cè)橋體的拱券,再讓相機縮短景深在拱券內(nèi)側(cè)掃描一圈,還真發(fā)現(xiàn)一塊碑銘,由于字跡模糊僅能辨出“信士史···”三字,而橋碑上寫明的拱券上刻有“重建長生橋□□□□章□□祈求······”、“乾隆二□年”等字樣,也無從查找與考證。但橋碑上言明的長工橋來歷和傳說,也從來此挑水的任師傅口中得到證實,只是那長工姓啥名誰,卻不得而知,也只能對那長工傾囊而出、造福于民的行徑深表敬意!
站在橋堍,欣賞老橋周圍郁郁蔥蔥的景象,偶爾還會傳來幾聲蟲鳴或鳥叫,我想,老橋也許還在冬眠吧,又或是在午安呢?那幾聲蟲鳴鳥叫不正是他的催眠曲嗎?老橋也許太累了,辛勞了一生,此時終于在這靜謐的河岸邊,由碧樹籠罩著,蟲鳥陪伴著,得以安享晚年。晚年生活里,除此景象之外,一切對于老橋來說,也許都是多余的了,包括我們,遠道而來的我們,他知道所有的騷擾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那好吧,讓我們輕輕移動雙腳,再看一眼老橋,說聲:再見了,長工橋!永別了,長工!
長工橋,位于宜興市西渚鎮(zhèn)(元上)厚陽村八組大河邊, 2003年3月19日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控制單位。
長工橋重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原名長生橋,因傳說此橋由當?shù)匾幻L工傾其一生積蓄捐資建造而成,故習慣稱之為“長工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難偏西40度,青石質(zhì)地。通長9.8米,中寬1.9米,凈跨3.45米,矢高2.2米。橋西側(cè)有兩道水閘,水閘長2.2米,寬2.1米。拱券上刻有“重建長生橋□□□□章□□祈求······”、“乾隆二□年”等字樣。
2011年11月11日,又去看望了長工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