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番禺市橋
2015-03-25 
   三百多年前的番禺市橋,位于番禺縣民田區(qū)與沙田區(qū)之間,市橋河便是一條天然分界線,河以北是固有的丘陵民田村落,河以南是不斷“生成長大”的沙田水網(wǎng)地帶。其實,珠江口“獅子洋”段的石樓、蓮花山、大崗、黃閣等地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積還是“潮漲為洋、潮退為灘”的荒野灘涂。黃閣境內(nèi)的江面上有大虎、小虎兩座島嶼,傳說數(shù)百年前,島上漁民偶爾會看見天上出現(xiàn)市橋(古稱石橋)河涌街道、車馬行人等景物(現(xiàn)代稱之為海市蜃樓)認定市橋一定是個“上天庇佑”的好地方。于是民間曾流傳過一首民謠:“嶺南福地真正多,其中有條石橋河。兩岸人物天上見,一眼認出妹妹與哥哥!”。

   從海市蜃樓上認得出妹妹與哥哥固然是夸張,但自古以來,市橋便是禺南地區(qū)的商貿(mào)中心及宜居市鎮(zhèn)卻乃史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河涌縱橫水運便利,五十里(華里)市橋河上支流無數(shù),僅市橋鄉(xiāng)(民國以前市橋為鄉(xiāng)級建制)段即有東涌、西涌、清河涌、后檐涌和環(huán)城河等多條支流,每逢端午節(jié),多有賽龍盛事,不僅是市橋萬人空巷涌向河涌兩岸觀看,連周邊鄉(xiāng)村的民眾也成群結隊扶老攜幼的趕來捧場,甚為壯觀。

   曾記否,市橋城區(qū)里的幾條支流,承載著多少老市橋的記憶,蘊藏著多少感人的故事和神話般的傳說,隨著歲月推移社會發(fā)展,這些河涌支流半已被填平或覆蓋,隱沒在歷史的云煙里,“幸存”的也功能大減,不為世人所重,筆者欲借“時光隧道”與“有心人”一起穿越回湮滅了的河涌,瀏覽當年景況。

   ——東涌,曾是市橋東部一個水面船艇穿梭兩岸人馬來往,既興旺又優(yōu)雅的生活圈,那時很多漁民搖著船、唱著歌,將漁獲運到此處進行交易,賣剩的魚蝦等水產(chǎn)品則會拿到岸上設點加工,晾曬成干貨待機而沽。后來,隨著上岸定居的人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一個集攤位經(jīng)營、產(chǎn)品加工、生活配套于一體的居民區(qū),這個頗有社會影響力的 “社區(qū)”,很快引起官府的重視,將其編入官冊,定名“曬魚地”(即今時東涌路南端曬魚地大街),實行戶籍管理,也就是接受各種申報投訴,同時按律向經(jīng)營者和住戶攤派各項捐稅。

   東涌兩岸乃市橋黎姓族人聚居地,族中人材濟濟,其中有一位名聲在外的皮膚科醫(yī)生,本名黎自燕,因醫(yī)術高超,令許多患者因醫(yī)得治痛苦盡除且人品高尚義氣凜然,故人們多嘉稱他為“黎義燕”。此君曾接診過一位來自“獅子洋”彼岸的東莞少年,并因此結為義父子,此少年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據(jù)說,袁崇煥少年時曾得了一種無法定性、雖不嚴重卻妨礙生活和學習,在當?shù)鼐弥尾挥钠つw頑疾。后探知番禺市橋有“神醫(yī)”可治,于是乘船“飄洋過海”來到市橋東涌,向“神醫(yī)黎自燕求治”。信是醫(yī)緣有定,第一次診療即功效明顯痛苦大減,兩人醫(yī)緣之外更投人緣,多次交往后,黎醫(yī)生發(fā)現(xiàn)此少年志大才高,絕非俗人,知其愛讀經(jīng)史向往軍旅,便取出自己作了批語的《楊家將》、《岳飛傳》、《木蘭詩》 和唐詩中的“軍旅篇”等珍藏本輔導小崇煥研讀,對“神醫(yī)”感恩戴得的小崇煥要拜“醫(yī)德雙馨”的黎自燕為義父,“神醫(yī)”也樂得有此志沖霄漢的少年為義子,真可謂“天作之合”。

   小崇煥每次從東莞乘船來市橋均于東涌的“啟仁”碼頭上落,在河邊矗立了幾百年的“啟仁”石碑直到清朝晚期涌被填平后仍在原處,至于何時被移走和落在何方則無人知曉。
上一篇:金湯橋
下一篇:107歲浙江路橋將大修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