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祖孫三代廊橋情
2015-09-16 
        本報記者白銳徐齊

        本報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昔日泰順人翻山越嶺外出謀生鄉(xiāng)愁四溢,然而進入后GDP時代,在外的泰順人紛紛回流助力發(fā)展。在這股潮流中,有一出“祖孫三代廊橋情”尤為人傳揚。

        泰順縣泗溪鎮(zhèn)下橋村,初秋陽光給村口的千年古樟樹鍍上一層金邊,幾名游客在溪邊戲水,成群的魚兒在暢游。村東南著名的北澗橋、溪東橋之間,有一條青磚灰瓦的仿古商街。陳士成老人的小商品店就開在這里。今年85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年輕時開過染坊,種過白木耳,當過合作社職員,做過多種買賣。

        雖說身處“最美廊橋村”,但因鄉(xiāng)土偏僻,陳老伯的經營一直差強人意。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下橋村2700人,三成多出去闖世界。面對日漸冷落的美麗廊橋和綿延青山,陳老伯內心充滿糾結。

        “我是沒辦法了,你一定要走出去,不能困在這山溝溝里。”

        陳士成不止一次和兒子陳倍松說過這樣的話。陳倍松知道父親的不甘。1984年,他第一次從村里的山路顛簸到外面的世界,陜西、河南、山西,跑遍大半個中國后,陳倍松扎根唐山做成礦山建設的知名企業(yè),積累幾億元資產,首鋼這樣的央企也成了他的合作方。

        陳倍松忘不了家鄉(xiāng)。早年他在唐山企業(yè)的食堂里,掛起兩幅巨大的“姐妹廊橋”,辦公室里則是泗溪鎮(zhèn)的全景圖。每當和客人聊起,陳倍松既自豪,又唏噓;自豪的是廊橋故里的美,唏噓的是這美隱于山林不為人知。

        近些年,泰順廊橋聲名逐漸傳遍海內外。2009年,以北澗橋、溪東橋“姐妹廊橋”為依托,泰順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廊橋文化園。3年間,橋下村中的老廁、豬圈等都不見了,民房立面被統(tǒng)一改造成傳統(tǒng)風格,廊橋博物館、游客接待中心、表演藝術中心等配套設施接連落地。

        也就在這一年,拗不過鄉(xiāng)親們的熱情相邀,陳倍松回來擔任村主任,帶著大家一起奔小康。“這些年的變化的確很大。”陳倍松說,從前的下橋村是“藏在深山少人識”,如今路、電、光纜、休閑業(yè)接連進入,昔日落后閉塞的小山村,“一朝出閣驚世人”,一年四季觀光客不斷,外出青壯年紛紛回流。

        也是這一年,陳士成在自家一樓新開了個小商品店。和早前不同,此時的小店早已不為柴米生計。“我身體還好,就喜歡大家來來往往的感覺1如今,陳士成和老伴守著小店,閑時擺弄瓜果蔬菜,偶爾也和兒子聊聊村里的事,日子過得悠哉游哉。

        令老人意外的是,今年年初,孫子也回來了。30歲的孫子陳磊從小在外長大,端的是國有企業(yè)的“金飯碗”。在經歷了都市的喧囂后,陳磊和妻子認定老家才是他的創(chuàng)業(yè)之地、生活樂園,兩人準備回鄉(xiāng)做“田園創(chuàng)客”,將爺爺家二樓打造成具有文藝范的咖啡館!

        “現(xiàn)在橋下已是廊橋的代名詞,靠著青山、枕著溪水,守在親人身邊,住在自己的咖啡屋里和世界各地游客交朋友,有比這樣更好的生活嗎?”陳磊說這話時一臉的沉醉與自豪。當記者將陳磊這番話轉述給陳士成時,老人會心地笑了,仿佛幾十年的堅守,等的就是這一刻。

        近年來,在35萬泰順人的精心守護下,泰順生態(tài)環(huán)境一路向好。泰順空氣質量是全省4個優(yōu)良率超95%的縣份之一,接連攬下“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優(yōu)縣”、“生物多樣性國際項目示范縣”等殊榮。泰順人嘗到了生態(tài)后發(fā)優(yōu)勢的甜頭,大力發(fā)展休閑旅游與特色產業(yè)。去年,泰順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6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739元,增長11.5%,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外的泰順人也紛紛回流,2012年,泰順啟動“泰商回歸工程”,3年來,在外泰商紛紛回鄉(xiāng)扎根,其中僅通過政府招商平臺就引入資本46億多元。內外合力、共哺共育,泰順的綠水青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好勢頭。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