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它的第一眼,我耳邊響起母親教的那首民歌:趙州橋兒什么人修,玉石的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什么人推車壓了一道溝……
不得不承認,它長得太像趙州橋了。相比趙州橋,坐落在江津朱楊鎮(zhèn)板橋鄉(xiāng)的利濟橋是個年幼的小弟弟。清朝乾隆末年,為方便往來鄉(xiāng)民及客商而募谷集資修建,歷時七年,于清朝道光六年竣工而成。
我到達利濟橋是午后時分。遠望,利濟橋與山水相依相襯,五孔石拱橋倒映在河中,美輪美奐。盛夏的板橋鄉(xiāng)場,熱浪還沒散去。人們在午睡。樹上蟬鳴,熱鬧一陣,消寂一陣。靜的時候,猴溪溫柔的流水聲,聲聲入耳,帶來一絲絲涼意。橋頭搖蒲扇乘涼的老伯告訴我,猴溪漲水的時候,橋下的流水聲如雷貫耳。
走過幽曲狹窄的板橋街,盡頭豁然開闊。利濟橋的石板,在陽光下白得耀眼。近10米寬的橋面,與逼仄的板橋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略呈拱形的87米橋長,在山野鄉(xiāng)間顯得宏偉,給對過橋頭竹林掩映的幾幢農(nóng)房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橋欄猶在,堅固篤實,只是青石條欄上長滿綠苔,石欄上的雕刻缺失磨損風(fēng)化了不少。180年的風(fēng)雨滄桑,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才對。
橋上,幾個修補橋面的山民,淡定而驕傲地對我說,不看看魯班石,不能算到了利濟橋。我當(dāng)然要一睹那塊奇石的風(fēng)采。那是一塊什么樣的石頭呢?
據(jù)傳利濟橋?qū)⒁涑射伷鲎詈笠粔K橋面石時,形成了一個多角形的空缺。筑橋師傅們翻遍所有,怎么也找不到與之對應(yīng)的石材。一連兩天,大家守著那空缺,無計可施。這時,過來一個乞丐模樣的老人,看了片刻開口道:河對岸一個老大娘家院壩里有塊石頭,你們找來看是不是合適。眾人沒把老乞丐放在眼里,勸他少啰嗦。老乞丐一言不發(fā),揚長而去。
因一塊橋面石而不能竣工,急壞了筑橋的人們。到了第三天,實在沒轍了,有人想起老乞丐說過的話,抱著一試的心理找到了河對岸的老大娘家。院落里,真有一塊石頭與空缺的橋面一模一樣,人們喜出望外,抬起石頭就要走。老大娘攔下說,這是一個老頭在我家住了幾天才打制好的石頭,他離開的時候說,誰來取石頭,就得付二兩銀子作為我在你家的食宿錢。筑橋師們買下了這塊石頭,安放到橋面,不多不少,正合適。
因為石頭離奇,因為老人神秘,人們認為老人是魯班再世,認為石頭是仙人所賜。于是,石頭有了名,叫“七角石”、“魯班石”、“神仙石”。人們相傳到如今,引以為榮。
在橋的中央,我掀開稻草遮掩的橋面,那神奇的石塊與普通石頭并無二致。不同的是,它多了許多棱角。我數(shù)一數(shù),真的有七個角唉??粗胀ㄓ植黄胀ǖ拿婷?,想著180年前,是哪個聰明的工匠造就了它,竟為后人留下如此神秘而美妙的傳說。 (作者系江津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