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石馬村有座百年古橋
2017-03-28 
   白云區(qū)轄區(qū)內(nèi)有不少大小河涌,河網(wǎng)密織,為了出行便利,白云區(qū)自古便建起過不少橋梁,為沿河而居的居民連接了交通。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在白云區(qū)均禾街石馬村至今還保留著一座百年古橋——金鈴橋(原名金鎖橋),今日雖已廢棄,但它對于石馬村村民而言卻有難舍的情愫。它曾是石馬北約村民進出的必經(jīng)之橋,見證了均和墟的繁華與變遷,是一代石馬人的時代印記。


   緣由:為方便出行而建原名金鎖橋

   “以前石馬周邊都是農(nóng)田,村民需要挑著農(nóng)具,行過金鎖橋到田地里耕田。”今年87歲高齡的黎叔坐在老房子門前說,他們這一代人的記憶對金鎖橋印象最深。黎叔指著石馬北約的一條古道對記者說,在清朝咸豐年間,為方便村民外出耕田,石馬村村民共同出資出力修筑了該橋,名為金鎖橋。橋為東西走向,長19.6米,寬3米,全部用花崗巖石料砌筑,石橋墩,橋面鋪砌8塊花崗巖條石,中間6塊平鋪,兩側條石做橋沿,稍高于橋面。

   為何起名“金鎖橋”, 熱衷于村史村志收集的石馬村村民黎叔曾聽老一輩人說,之所以起名為金鎖橋,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石馬村周邊匪亂四起,起名金鎖橋寓意鎖住重要通道,土匪就無法進來搶劫肆虐;另一方面在于石馬村的村民信仰天上來的“神馬”一直在保護著他們,金鎖橋也蘊含保護“神馬”之意。

   修成后的金鎖橋成為石馬村村民進出的重要通道,為石馬北約必經(jīng)之橋,石馬村村民上農(nóng)田、趁墟都要經(jīng)過這座橋。1958年,恰遇大興水利,當時金鎖橋進行了引長,此后來來往往的行橋人愈發(fā)得多。

   見證:最繁華時均和墟設3個碼頭

   “后來,人們想著,叫金鎖橋好像常常鎖著石馬,就改名為金鈴橋。”黎叔說,這座橋對于他們這一代人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是從小走到大的。那時在橋的北部還有一個碼頭,露出水面的石階足有10級,每天,那里除了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還有沿著河涌劃船載貨前來做買賣的人。

   據(jù)了解,金鈴橋的不遠處就是均和墟,在最繁華時,均和墟設有3個碼頭。“遇到甜桃豐收的季節(jié),村民就會挑著甜桃來賣,甜桃檔足有一公里長!”回憶起當年的光景,黎叔仍歷歷在目。

   在那個出行以水路為主的年代,黎叔記得,一到夏天,他就會和三五個小伙伴在橋下的小河洗澡,那時河水清澈見底。等到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挑著農(nóng)具,走過金鎖橋,到田地里耕田種菜。

   老橋雖已廢棄

   卻是時代印記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如今的金鈴橋已是雜草叢生,旁邊的碼頭已不可尋。“都被拆掉了,”黎叔說,上世紀90年代,陸運漸漸發(fā)展起來,水運漸弱,均和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走金鈴橋的人開始變少。

   “1993年,村里有一個女孩,踩著單車經(jīng)過金鈴橋時不慎墜落。”黎叔說,當時橋已出現(xiàn)了裂縫,于是在1994年,為方便村民進出,在該橋南側村民又新建了一座混凝土鋼筋結構橋,橋長20米,寬6米。此后,走金鈴橋的人越來越少。

   “后來橋廢棄了,也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黎叔說,金鈴橋雖然已經(jīng)廢棄,但在他們這一代人心中,它卻是石馬村一個時代的印記。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