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坐落在云南建水城西5公里瀘水與塌村河會合處,因兩河蜿蜒如龍而名。所謂“雙龍”,即是以塌沖河、瀘江河兩條河,有一橋鎮(zhèn)鎖“雙龍”之意。
橋北端3孔清乾隆年間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xù)建14孔相連,故又稱17孔橋。全長153米,寬3米,全部用鑿得平整的500塊石料鑲砌。橋南端有重檐八角攢尖頂橋亭一座,與樓閣相映。 最先只建了三孔橋洞,后來因塌沖、瀘江兩條河水逐年泛濫,河床增高,使三孔小橋孤居河中, 不能橫貫兩岸。因此,后人又增建石橋14孔, 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并在橋上建蓋了3座飛格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雄偉壯觀,有“滇南大觀樓”之稱。
雙龍橋——建筑特征
從遠處看雙龍橋,它突起在建水西壩的十里平川之間,十七個橋孔一字排開,孔孔相連。橋長148米,寬3~5米,雄偉壯麗,如長虹臥波。倒映于水天一色之中。高聳的閣樓,在綠野的包圍中,仿佛是靜靜的碧水湖面上飄來的一艘大船?,F(xiàn)在我們走近拱橋,可以看到橋上的閣樓,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慢步橋上,恰似復道行空。瀘江、塌沖二水從遠方滾滾而來,在腳下匯合又一瀉千里。 我們走進橋上的樓閣,更可以品味到橋的別致,工藝精湛,布局得體。小的樓閣為重檐攢尖樓閣,檐角高翹。大閣是三層檐的方形主閣,屋檐層疊。檐角交錯。登樓而上,還可以欣賞樓內(nèi)的漏窗屏門,空鏤花卉、鳥獸、游龍、神像??吹竭@些大家一定會對古人的高超技藝驚嘆不已。
雙龍橋是云南古橋梁中規(guī)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它承襲了我國橋梁建筑風格的特點,融橋梁建筑科學和造型藝術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和聰明智慧,其建筑規(guī)模和藝術價值在國內(nèi)屈指可數(shù),它融橋梁建筑科學與造型藝術為一體,是我國古橋梁中的佳作,在我國古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雙龍橋——內(nèi)部結構
橋面的寬窄不同;拱跨的長短不同;橋墩分水的尖長不一。據(jù)了解,清乾隆年間,瀘江上的木橋常被洪水沖毀,便改建為3孔石拱橋,全長36.7米,寬4.3米,中拱凈跨6.5米。道光初年,這里暴雨成災,山洪陡漲,西南方的塌沖河決堤改道至此并匯入瀘江河,使河面增寬了近百米,原建的三孔石橋被孤零零地遺棄在新河的岸邊。當?shù)鼐用裰坏迷谑瘶蚰隙诵陆ㄊ瘶?4孔,與原有的3孔成雁齒連接,共為17孔,全長148米。正中一孔用巨石砌成的長、寬、高各為16、9、10米的臺墩,上建一大閣樓,下留有泄水孔洞,橋的南北兩端各建一閣,三閣交相輝映。后因戰(zhàn)火三閣均化為灰燼。
光緒二十二年 (1896)再建三閣,護國戰(zhàn)爭中叛軍逃潰時,焚毀了北端的橋亭,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就只有這一大一小兩閣了。中間的大閣現(xiàn)為坊式結構,三層,比舊有的增高一層,底層原為人馬通道,現(xiàn)可供兩輪、三輪摩托和農(nóng)用車通行。屋頂為琉璃黃瓦,歇山頂,高接云霄,造型的獨特在于頂層分隔成小屋三間,一大二小,呈“山”字形排列,屋頂也分解成“品”字形的3個小歇山頂,二樓也因勢隆起4個小歇山頂。橋南端為雙層八角攢尖頂橋亭,高約有十多米,玲瓏秀麗,造型美觀,與大閣互相輝映。正如古詩所云“閣上有閣屋上屋,冠上有冠頂上頂,層層疊疊疊層層,疊疊層層層疊疊”。
雙龍橋——目前狀況
現(xiàn)如今,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大量的機動車輛出現(xiàn)在橋上,人踩、車碾,雙龍橋早已不堪重負了。機動車輛從橋面經(jīng)過,壓裂了橋面上30多塊青石,橋欄多處震裂。
針對機動車輛對雙龍橋構成的威脅,建水縣文化體育局曾經(jīng)兩次與西莊鎮(zhèn)協(xié)商,最后決定由西莊鎮(zhèn)負責,動員力量加大對當?shù)厝罕姷姆ㄒ?guī)宣傳,同時安排專人對雙龍橋實施全天守護。為防止機動車損壞橋體事件的再次發(fā)生,建水縣文化體育局出資,分別在橋的兩端砌了擋墻作為路障,阻止機動車通行,讓“體弱”的國寶安心休養(yǎng)。這一做法向省、州文物保護部門匯報以后,得到了這些部門的支持。
據(jù)了解,在此之前,建水縣文化體育局就與西莊鎮(zhèn)共同出資,在雙龍橋的東側修筑了一條跨河便道,以供機動車輛通行。然而,由于這條便道穿河而過,雨季時橋下水深達一米多,機動車輛還是只得選擇從橋上通過,文物保護與群眾出行的矛盾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