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橋有關(guān)的知識與趣聞
2011-05-30 來源:網(wǎng)絡(luò)
一、關(guān)于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梁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shè)置在城壕上的橋,現(xiàn)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tǒng)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jié)構(gòu)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干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首先表現(xiàn)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由于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huán)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還體現(xiàn)在附屬建筑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xì),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gòu)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tài),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xué)和藝術(shù)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jié)構(gòu)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yuǎn)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于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shè)計建造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wù)!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xiàn)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yè)元年(595~605年)建。
蘇州寶帶橋:現(xiàn)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lián)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xiàn)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guān)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jì)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揚州五亭橋:僅有的五亭橋位于江蘇揚州瘦西湖。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xiàn)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于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lán)靛廠路上的八里莊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于1966年。1974年在城區(qū)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fù)興門橋。
四元橋位于首都機(jī)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huán)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于南二環(huán)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dá)三十多座。位于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dāng)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意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征,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于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xué)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guān)于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wù)。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臥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xiàn)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xiàn)在來介紹一些橋名,借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xué)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lán)橋”,在陜西藍(lán)田縣藍(lán)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臥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jīng)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云”;“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梁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guān),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jīng)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shè)瓜于此橋”;“鴨橋”在陜西陜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氣護(hù)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xué)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臥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biāo)準(zhǔn)化的,單名的橋已經(jīng)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fù)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xiàn)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jù)反映內(nèi)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jì)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于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xù)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歷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jì)事”,記載有關(guān)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于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fēng)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云,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fù)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云:“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xì)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rèn)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fù)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于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dá)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陜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xiāng)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xiāng)矣……人乃謂思鄉(xiāng)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云:“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陜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jìn)東華門,門內(nèi)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