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精英 > 正文
“算尺+算盤”設計武漢長江大橋
2012-08-02 來源:廣州日報

  

  李家咸,李鴻章四弟李蘊章的曾孫,1926年出生,1948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參加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濟南黃河大橋等眾多國內(nèi)橋梁的設計建設,并到緬甸、羅馬尼亞幫助造橋。

  或許對于一般人來說,李家咸這個名字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但提到他的“作品”恐怕是如雷貫耳: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枝城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在上世紀國內(nèi)建成的大型橋梁的設計者名單上,幾乎都有他的存在。

  今年已經(jīng)86歲高齡的著名橋梁專家李家咸依然精神矍鑠,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報以微笑:“我的一生有什么好說的呢?就是造了幾座橋……這與其說是我的人生故事,不如說是過去那一個時代的故事。”

  少年時期立志報國

  離鄉(xiāng)別井為建大橋

  少年時期的李家咸,人生轉折點總能與重大歷史事件掛上關系。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那一年,11歲的李家咸與家人來到上海。“我十幾歲的時候,還是日本人占領上海的日子,國家破敗不堪,我們很自然地想著要建設國家。當然,建設國家分很多方面,但最直接的應該就是土木工程,所以我當時認為,為國家的建設出力量就應該是在這個方面。”李家咸說。他的這個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了兩個哥哥的影響,“一個是學土木的,一個是學機械搞工程的。”

  因此,1944年,也就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前一年,高中畢業(yè)的李家咸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家咸大學畢業(yè),正當他為前途發(fā)愁的時候,恰好京(注:南京)滬鐵路管理局(該局為上海鐵路局前身)到學校招十個人,李家咸幸運地被錄取了。

  1950年七八月,有個要好的同學向李家咸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國家要建武漢長江大橋了,在北京成立設計組。

  “我一聽,興奮得不得了。雖然心里不愿意離開家,但我們一共四個同學還是決定報名去北京。”懷著這樣單純的愿望,他與同學丁饒、華有恒、周璞一起啟程。當年11月,他們到達北京,找到設計組所在地一看,堂堂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就在一間朝北的小房間里,像小學生教室一樣放了三排辦公桌,一排坐三個人,滿滿地擠坐著九個人。“我們一到,就坐不下了,怎么辦?最后只能到別的科室借了兩張辦公桌,兩個人用一張。”

  “那時也說辦公用品現(xiàn)代化,怎么個現(xiàn)代化法呢?就是‘算尺+算盤’。還有一件事,那時候我們有一種削鉛筆的鉛筆刀,是固定在墻上的,一邊有個小圓孔可以把鉛筆放進去,另一邊有個搖柄,搖一搖就能削鉛筆了,這也是辦公用品‘現(xiàn)代化’。王序森(我國著名橋梁專家)當時是武漢長江大橋鋼梁設計組組長,他是美國留洋回來的,對我說,有了這個東西真是好,不用拿小刀削鉛筆了,節(jié)省了好多時間來畫圖紙。”即便已經(jīng)過去了多年,李家咸回憶時仍然激動到淚盈于睫,“可以說,武漢長江大橋就是‘算尺+算盤’‘計算’出來的;武漢長江大橋的圖紙,就是用這樣‘搖’出來的鉛筆畫出來的。”

  工程局最年輕總工程師

  唐山地震率隊搶修橋梁

  1953年,設計組搬到了武漢;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動工。在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中,李家咸先后參加和擔任了大橋鋼梁初步設計及施工設計工作、大橋正橋部分橋墩基礎施工設計組組長,兼任大橋鋼梁懸臂架設用的2×40T雙動臂架橋機設計組組長。

  武漢長江大橋建完,南京長江大橋又被提上日程。1959年,李家咸到達南京參與相關工作。與武漢長江大橋不同,南京長江大橋的地質條件更為復雜。在南京長江大橋設計處工作期間,李家咸擔任了ф3.6米預應力鋼板樁圍堰混凝土管柱的基礎設計組組長、鋼沉井圍堰ф3.0米預應力混凝土管柱基礎的設計組組長和深水浮運沉井基礎設計組組長,這三項設計是國內(nèi)首創(chuàng)。

  此后,年僅34歲的李家咸被提升為副總工程師,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他都保持著大橋工程局最年輕的總工程師的紀錄。

  沒有等到南京長江大橋通車的那天,李家咸又馬不停蹄趕去了新的工地。從湖北枝城長江大橋,到江西九江長江大橋,再到山東濟南黃河大橋,他一路奔波忙碌。

  1976年7月,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爆發(fā)了。李家咸當時正在濟南黃河大橋工地。他還記得,接到搶修任務命令的那天正好是在晚飯時間,他立刻組織人馬:一部吉普車、一部卡車和十幾個人。8月,李家咸一行到達薊運河橋工地,數(shù)個不眠之夜的忙碌,終于按期完成搶修工作,成功通車,使得一車車救援物資能向北方輸送,一車車傷病員被送往南方救治。

  輾轉國內(nèi)外造橋無數(shù)

  抱憾不能為雙親送終

  “其實,工作再苦我也不覺得苦,最痛苦的是我對家庭虧欠得太多,夫妻長期分居,沒有盡過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談及家人,李家咸數(shù)度落淚。

  1955年,李家咸娶了一位上海姑娘,婚后夫妻二人在武漢生活。1957年,兒子出生了;1958年,女兒也來到人世。“嫁給我,算我老伴倒霉。”李家咸說。1959年,全家人開始長期分居三地的日子。“1959年3月1日,正好是我兒子兩周歲生日,這一天我出發(fā)到南京,女兒那時才半歲,怎么辦?我抱著她坐船順江而下,一直到上海,把女兒留在父母家就不管了。”言及至此,臉上一直帶著淡定笑容的老人瞬間淚水奪眶而出,“此后,我和女兒再也沒住在一起生活過……”

  1965年,妻子和兒子終于來到南京,但不久,李家咸就出發(fā)去了枝城長江大橋工地,繼續(xù)他輾轉各地的造橋生涯。上世紀80年代,李家咸又去緬甸幫助修橋,直到1993年才回國。“所以我才說,我心里最痛苦的是虧欠了家庭,我對不起家里人。不要說兒女我沒能照顧,父母也沒有照顧到。我是家里的小兒子,父母最喜歡的就是我啊,可是我都沒能給他們送終。”這位86歲的老人微笑著擦去眼淚,問記者:“這種心情,你們能不能理解?”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