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賀古道簡介
瀟賀古道是指由瀟水連接廣西賀江的水、陸交通網(wǎng)絡(luò)的總稱。它是古代中原溝通嶺南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南嶺走廊諸條通道中最重要的交通線。向北,經(jīng)由湘江上游的重要支流瀟水與湘江相連向南,通過賀江與珠江相接,向西南,經(jīng)恭城河后匯入漓江,最終都與珠江主干河道連成一體。
自秦漢到清末乃至民國初的兩千多年里,這條湘桂(瀟賀)古道對促進我國的南北統(tǒng)一,加強各族人民的融合,促進南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國務(wù)院公布湘桂古道永州段(戰(zhàn)國至民國)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桂鐵路和京廣鐵路修成后,湘桂(瀟賀)古道的功能開始衰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的通鄉(xiāng)通村公路工程進行后,湘桂(瀟賀)遭到了破壞和廢棄。但沿途還保存著許多的古城址、古兵營址、古橋、古亭、古街鋪、古村落等文物和一些處于較為偏僻的古道。
一、古橋的類型、特征
湘桂(瀟賀)古道穿行于萌渚嶺的崇山峻嶺和湘南桂東北的山地之間,永州市的文物工作者在對古道文物普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湘桂(瀟賀)古道現(xiàn)存的古橋主要有: 浮橋、石梁橋、石拱橋、風雨橋等四大類型。
浮橋可以說是大型橋梁的先鋒,在古代浮橋是跨越較寬河流唯一的橋梁形式。湘南的道州瀟水浮橋位處“湘桂古道” ,也是古道上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浮橋。該浮橋長135米,寬4米,由25艘木船組成,上蓋木板,以兩條重達四千斤的鐵鏈壓之。
瀟賀古道上有石梁橋、石墩石梁橋、石仿木榫卯結(jié)構(gòu)石柱石梁橋,石梁橋保存的數(shù)量有二十余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石仿木榫卯結(jié)構(gòu)石柱石梁橋,這種仿木榫卯結(jié)構(gòu)石柱石梁橋在瀟賀古道沿線上道縣發(fā)現(xiàn)兩處,江永發(fā)現(xiàn)五處。僅江永縣夏層鋪鎮(zhèn)上甘棠村就保存有三處,除了壽隆橋外,連接上甘棠村和壽隆橋的昂山旁的小溪流上也有一座不到3米的仿木榫卯結(jié)構(gòu)石梁橋。在從步瀛橋去月陂亭摩崖石刻的道上,常人以為是青石板古道,實際上就是一處3塊石梁石柱仿木榫卯結(jié)構(gòu)橋梁,只不過在歲月的打磨下,已經(jīng)埋沒在地下變成了現(xiàn)在的游道罷了。
石拱橋在瀟賀古道上是保存最多的一種橋梁,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步瀛橋、西佛橋、洪家橋、天福橋、萬家橋、下汶橋、麻灣橋、農(nóng)科站橋、下蔣橋、白路塘橋、白家田橋、達頭山橋、隆興橋、平安橋、神灣橋、安樂橋、龍門橋、西佛橋等十數(shù)處之多,有單孔、雙拱、多拱等類型。最小的石拱橋應(yīng)該是瀟賀古道起點、雙屋亭東80米處古道上的小石拱橋。
建于江永縣夏層鋪鎮(zhèn)上甘棠村的步瀛橋,為三孔石拱橋,采用半圓形薄拱,造型小巧別致,與文昌閣的莊重高聳互為襯托,構(gòu)景成圖,相映成趣。
還有江華西佛橋,又名七拱橋,位于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zhèn)老城區(qū)東南,橫跨于西河之上。該橋長80余米、寬8.6米,橋面、橋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橋身為七孔八礅,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漿抹灰、勾縫。橋礅的迎水面還做有分水尖,以減輕水流對橋身的沖擊。橋面上最大青石長2米寬1.2米、厚0.5米,重約1.5噸,橋欄上最大的石欄長2.4米、寬0.7米、厚0.3米。江華西佛橋以其橋身之精美大氣,橋礅之構(gòu)造獨特,堪稱中國古石橋建筑之一絕。
風雨橋又稱廊橋,它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集橋、亭、廊三位一體的特殊橋梁。風雨橋的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按結(jié)構(gòu)劃分,風雨橋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據(jù)目前為止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看,瀟賀古道上現(xiàn)存風雨橋除木拱結(jié)構(gòu)外,其它三種類型風雨橋都散見于古道沿線各地。比較典型的有湖南省道縣午田石拱風雨橋,橋面鋪青石板,橋長20.6, 寬5.3, 高6米。東西為馬頭墻。橋亭為杉木抬梁穿斗式相結(jié)合的梁架結(jié)構(gòu),上蓋小青瓦。有梁架六排,有金柱、檐柱各十二根。各柱之間用橫梁、穿枋連在一起成一個整體以加固梁架的穩(wěn)定。兩邊檐柱穿斗木板為橋欄。橋的南端連著青石古道,北端連著午田古街。
在江永縣桃川鎮(zhèn)大地坪村巖寺營組的朝天橋,為橋亭合一的風雨橋,保存完好。橋為單孔石拱橋,建于田洞中的一小溪上,橋面鋪三行青石板,橋面整潔。橋的東西兩端為二級馬頭墻,墻設(shè)四柱三門式的假門樓。橋亭有四排梁架,有檐柱八根、金柱八根,各柱之間用穿枋梁架橫直相連成一整體,起固定梁柱的作用。中段屋面高出兩頭的屋面。
而位于瀟賀古道湖南永州市江永縣蘭溪瑤族鄉(xiāng)黃家村村內(nèi)的石梁風雨橋, 已經(jīng)成為當?shù)仉y得的人文景觀。
二、古橋的歷史價值
湘桂(瀟賀)古道既然是歷史上溝通內(nèi)地與嶺南諸道中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它延續(xù)的時間又最長。如果從舜帝南巡時算起,這條湘桂古道延續(xù)達四千多年之久。古道穿行于萌渚嶺的崇山峻嶺和湘南桂東北的山地丘陵之間,眾多的河流溪水必定要渡水架橋?,F(xiàn)存的古代橋梁建造年代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大量的造橋碑刻都在近幾十年時間之內(nèi)被挪作它用或遭到損毀,使我們在追溯橋梁建造歷史上留下一大遺憾。
從目前的野外調(diào)查結(jié)果看,建于江永縣夏層鋪鎮(zhèn)上甘棠村的步瀛橋,是湖南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石拱橋。據(jù)史料記載,步瀛橋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當時的周氏幾位族長“唱率子侄偕族屬輩,共為鳩集裒金幾二十萬”而修建的。歷經(jīng)宋紹興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間“重修”或“大修”。現(xiàn)殘存長30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徑高5米。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橋上游方向被洪水沖毀。千百年來,步瀛橋維系著村前的古驛道,這條古驛道由青石板輔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宋嘉定(1208-1224)的道州瀟水濟川橋。是古道上現(xiàn)存最著名的浮橋。淸光緒三年(1877)《道州志》記載:“濟川橋,舊名大浮橋。在南門外,跨瀟水上,南北四十余丈,鐵鏈二條橫鎮(zhèn)之。自宋嘉定中聯(lián)方舟以為橋,明洪武間橋廢,以舟渡。萬歷二十六年州守韓子祁革龍舟四十艘改浮橋,往來便之……”。1929年,楊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書》中說:我國古代浮橋“如……湖南道州之瀟水,所架之舟橋,其最著也”。1934年11月,紅軍長征占領(lǐng)道道州城時,就是從這座浮橋上通過的。
位于新車鎮(zhèn)瀟賀古驛道永明河支流午田河上。始建于宋淳祐年間(1241-1252),這是湖南 省目前發(fā)現(xiàn)建造年代最早的雙孔石拱風雨橋。光緒三年(1877)《道州志》記:“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為永明官路,宋淳祐間居民朱明遠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間州鄉(xiāng)進士唐雍記。”橋北立有乾隆十七年(1752)和光緒年間的修橋石碑。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央紅軍長征時經(jīng)過此處,當?shù)匕傩找喾Q其為“紅軍橋”。
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于光緒二十四年,距今已有114年的江華西佛橋。一直為江華八景之一,有“西佛拱秀”之譽,被省內(nèi)外文物專家、學者稱為南方的“蘆溝橋”。我國橋梁之父茅以升曾說,在中國古建筑的石橋中,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雄偉的橋是盧溝橋,最美麗的橋是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西佛橋雖不及它們有名,但其堅固雄偉(至今仍可通過七八十噸的重車),“為湘南數(shù)十縣,除衡陽草橋(今已毀)外,無此巨大工程”。同時西佛橋通粵達楚,歷經(jīng)百年風雨,見證了瑤族社會的滄桑巨變,因而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精髓,更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江永縣桃川鎮(zhèn)大地坪村巖寺營組的朝天橋,雖然沒有文獻碑刻明確記載年款,但巖寺營為明洪武年間設(shè)立的一個兵營,當?shù)亓鱾鹘涝诿鞔O(shè)立了六營兩所,兩所一為桃川千戶守御所城,一為松柏的琵琶千戶守御所城,巖寺營為六營之一,當年的駐兵為廣東陽山縣遷來?,F(xiàn)村民為當年戍兵的后代,此橋始建年代應(yīng)該不晚于明代。
湘桂(瀟賀)古道上現(xiàn)存的這一批從宋至民國的各種類型結(jié)構(gòu)橋梁遺存,其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在中國交通史上留下了較為濃重的一筆,是研究湘桂(瀟賀)古道上古橋梁建筑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歷史資料。
三、古橋的文化內(nèi)涵
1、民俗文化(圖騰及相關(guān)民俗)
湘桂(瀟賀)古道曾經(jīng)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溝通嶺南地區(qū)最主要的通道之一,由于地處中原溝通嶺南地區(qū)要沖,多民族共處。使得連接這一通道的重要元素橋梁圖騰,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并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
位于永州市道縣清塘鎮(zhèn)陳熊村的太平橋,橋欄上過去共有26塊“渡人渡己”、“折柳情長”、“功高千秋”之類的題字和“三氣周瑜”、“黃河擺渡”、“污泥救主”、“柴桑吊孝”等歷史故事浮雕,欄柱頂端有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是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筑物。1967年農(nóng)歷7-8月被狂熱的造反派破四舊搗毀。橋面上僅存一對殘缺不全的1雌1雄鎮(zhèn)水獸也在2011年的某個月黑風高夜被無良的盜賊撬走。
江華瑤族自治縣橋頭鋪鎮(zhèn)上宅洞村的龍門橋,西距瀟水120米,重修于嘉慶十年(1805)。單孔石拱橋,橋高8米,寬5.6米,拱寬18米,全由料石建成。橋面鋪青石板。中心向兩頭略弧。橋兩邊放青條石為橋欄,東欄外側(cè)雕后羿射日,西欄外側(cè)雕八卦圖。橋欄還刻錄有建橋序言及捐款者姓名石碑。
在永州市道縣萬家莊辦事處的石梁橋和道縣橋頭鎮(zhèn)大車壩村的石拱橋,發(fā)現(xiàn)在橋西頭立有l(wèi)米多高、頂端雕刻虎頭形象,頭像下部刻“南無阿彌陀佛” , 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橋梁圖騰。另外,在橋梁迎水面拱圈上雕刻有八卦、銅錢、魚、螃蟹、蝦、山羊圖騰的有湘桂(瀟賀)古道上道縣祥林鋪鎮(zhèn)下蔣村的石拱橋,農(nóng)科站村石拱橋橋梁迎水面拱圈上雕刻有帶有飄帶的寶葫蘆、寶劍等。值得一提的是,橋梁圖騰都雕刻在迎水面承重拱圈上,而且橋梁圖騰目前只發(fā)現(xiàn)在湘桂(瀟賀)古道古橋上,對研究湘桂(瀟賀)古道古橋橋梁圖騰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千奇百怪的橋梁圖騰除了古人期盼鎮(zhèn)服水患、防御水害和安瀾暢運、祈求吉祥的精神作用外,從建筑設(shè)計、景觀構(gòu)成方面同樣有重要的美化裝飾作用。
2、民間傳說
先民們在長期的修造湘桂(瀟賀)古道古橋的勞動過程中,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如流傳于道縣的《舜王與白想》,以白想這個人物在濂溪河上無橋時背虞
舜為題展開故事。——濂溪九曲十八彎,彎彎曲曲象條龍,濂溪河上以前架著一座石橋,名叫“參駕橋”,說來還有段故事。這駕是皇帝的圣駕。你道皇帝是誰?是四千多年前的虞舜。參駕的人,名叫白想,原來是個平頭百姓,以打魚種地為生。那時,這里雖然人煙稀少,卻是交通緊要之處,南來北往,豈能沒個橋。說橋也委實可憐,不過三根并排捆成的松樹,春水一發(fā),嘩啦一屆┉┉大水沖個無影無蹤,再架橋還得等雨停水退才成;漲水落雨的時候,行人只得光著腳板過水,陌生人哪曉得深淺厚薄,免不了常出一差二錯。那時,白想一來年輕心好,二來反正雨天事松,便干脆把自己當橋,背人過水。無巧不成書,舜王南巡來到這山窩窩,正碰上落雨刮風漲大水,眼前一條澗子,濁浪滾滾,心里不由一愣。正為難間,茅屋里跑出一個后生在他面前貓下腰,請他上背。舜王有點不好意思,說:“這我豈不把人家當成橋了嗎?”白想麻利地把舜王背到河中,笑著答到:“我是橋呀!是馬您老館就喂大魚啦!”舜王上了岸,把白想看了又看,問道:“好后生,你要多少渡錢?”白想把手一擺:“老館子走吧!我在澗邊架橋又變橋都快三年啦!要人家的錢哪會如今還是條窮漢?!”舜王聽了,連忙上前抓住白想的手,說:“你道我是誰!我就是大舜皇帝,才頭次碰見你這樣的好心人。”啊!舜王,南巡來了。白想連忙跪倒在地:“大王恕罪!”舜王一把拉他起來,拍拍他的肩膀,笑哈哈地說:“你有什么罪,我要封你為地方官。”
白想封了官,親戚、朋友來道賀的險些踏破門檻。白想好不高興!他想,我只不過背了舜王過河,便得了官,要是在澗子上砌座大橋,舜王看了,這官豈不更大。這么一想,白想就發(fā)號施令起來,到處強征民伕,籌款派捐,限令百姓要在舜王南巡歸來之前,把橋修好,白想每天一手捏根粗棒捶,一手捏把大蒲扇,誰怠慢就使勁敲誰的腦袋。
很快過了一年,舜王又從這里路過,見多了一座大石橋,這是怎么回事呢?
舜王信步上橋,看見一個缺胳膊的老翁和個斷腿的后生在哀聲嘆氣。舜王問是為了什么,兩個殘廢人愁眉苦臉,把頭搖得象個撥浪鼓,什么也不肯說。舜王急了,說:“我是舜王!你們但說無妨。”兩個人聽了才一把鼻涕一把淚把白想當官以后如何想升官發(fā)財,如何逼著老百姓為他修橋,自己又如何被大石頭砸成殘廢的事一一講了。
舜王聽了,氣得老半天說不出話來,指著那斷臂老翁說:“你快把白想叫來!”
白想正在做升官夢,一聽舜王駕到,連忙起來參駕。
舜王看白想時,見他肥頭大耳,滿臉橫肉,全不是往日模樣,把臉一沉問道:“小小的澗子,這樣勞民傷財,架座大大的石橋,你是為什么?”
白想嚇得說不出話來。
舜王火了,吼道:“你不說我也清楚,從前,你背人過河,心是好心,所以,我才叫你當官;眼下砌這座大橋,事是好事,心是壞心,這官還能讓你當下去么?真是白想。告訴你,你再不能為官了,你去幫老百姓看守莊稼吧!”
白夢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下場,頭上好似五雷轟頂,心里一慌,倒地死啦!可憐他臨死手里還捏著一把蒲扇呢!如今我們在莊稼地里看到的稻草人,瘦得四條筋,成天不停地拍打著蒲扇趕鳥,正是白想呢?
而江永夏層鋪鎮(zhèn)上甘棠村的步瀛橋,為三孔石拱橋,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這半邊殘橋卻再沒人去修,屹立至今。 村民傳說:村里每出一個官員,橋就掉下一塊石頭,掉了100多塊,歷史上先后就出了100多名文武官員,其中京官18 名,進士11名。最近一個是國民黨時期的愛國將領(lǐng)周翰忠軍長,中將軍銜。很難想象,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100多名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如今不出官員了,橋也就不掉石頭了。步瀛橋,又名度仙橋,是湖南省到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宋代三拱古橋。村民說:步瀛三拱古橋殘,妙語八仙天意傳。千古相承成故典,眾期石落出大官。
廣西日報記者羅勁松先生在《瀟賀古道尋“腳印》 一文中,從瀟賀古道湖南省江永進入廣西區(qū)富川油沐鄉(xiāng)黃沙河采訪當?shù)乩先?,在這些老人口中,每座瀟賀古道上的橋,都能講出浪漫故事來。當?shù)鼗貫戯L雨橋和青龍風雨橋,是一對鴛鴦橋。故事美麗而凄美——年輕英俊的富川油沐才子何廷樞,與隔河相望的雙園櫟村美麗靈慧的瑤族姑娘盤蘭芝相愛。正當兩人準備成親時,盤蘭芝卻被皇上派到瑤鄉(xiāng)選美的欽差大臣選中,進了皇宮。傷心的何廷樞發(fā)憤讀書,赴京趕考高中進士。此后,官至監(jiān)察御史的何廷樞被御封為八省巡按,赴邊關(guān)除奸抗倭。入宮的瑤族姑娘盤蘭芝在封為皇妃后,遭野心勃勃的柳皇妃誣告,最終被貶回鄉(xiāng)。在家鄉(xiāng),聽到何廷樞因抗倭為國捐軀的訛傳,盤蘭芝悲痛如絕,便在黃沙河建成青龍風雨橋以紀念心上人。橋成當天,盤蘭芝高喊著何廷樞投入黃沙河中。衣錦還鄉(xiāng)的何廷樞,面對青龍風雨橋,不禁潸然淚下。為表達不離不棄的情懷,便在黃沙河上建造了回瀾風雨橋。后人面對鴛鴦橋時,大發(fā)感慨:“回瀾” 即“會蘭”,“ 青龍”即“情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