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湘子橋
2014-05-07
舒展在我眼前的是一座極不平凡的橋梁,它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橋梁史上都有一席之地。她就是號稱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湘子橋,另名廣濟橋,茅以升譽之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在潮汕,她的名氣之大是無須置疑的,“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的民諺已經說明了一切。
不過,作為一名生于斯長于斯的潮汕人,我卻是第一次走到韓江邊來,感受這座極負盛名的橋梁。如果有誰只知道她的古代史而不知道她的近現(xiàn)代史,聽著那“潮州湘橋好風流”的民謠來尋找她,那么,尋找到的,也許只是夕陽的余輝,或是秋風的蕭颯。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
多么撩人心弦的歌謠!多么神奇別致的湘子橋!
這只是詩歌上的歷史,當現(xiàn)實的平凡的湘子橋擺在你的面前時,聽著這樣的詩歌,不管是誰,都一定會深深地失望:我的湘子橋。我心中的湘子橋,你哪里去了?
我第一次認識的湘子橋,是神話傳說中的湘子橋。
傳說中,湘子橋是韓愈叫其侄孫韓湘子建造的。韓湘子是上洞八仙之一,他接到在韓江上造橋的任務,未免覺得任重道遠,獨木難支,于是,不但請來了他的幾位仙友,同時也請來了廣濟和尚。仙佛造橋當然與眾不同。瞧這廂,廣濟和尚用禪杖一點,桑浦山的石頭就化為一群可愛的小羔羊,咩咩咩地趕向江的西面;看那邊,八仙把手指向鳳凰山上的石頭,那石頭就變成了一頭頭憨態(tài)可鞠的大肥豬,呼哧呼哧的奔向韓江的東面。這些大肥豬和小羔羊忒也淘氣,不聽指揮,隨便亂跑,所以丟豬缺羊,橋快建到江心時,石頭便沒有了。但見此時,何仙姑將手中的蓮花瓣撒向江心,化作十八條木船,廣濟和尚拋下禪杖,化成大藤把十八條木船系住,這樣,橋便建成了。
在《紅樓夢》里,癩痢頭和尚與跛足道士編出了子虛烏有的“金玉奇緣”,活生生地破壞了“木石前盟”,他們的罪惡行徑直教天下有情人發(fā)指。然而,在這個傳說中,仙佛卻聯(lián)手做了一件造福千秋萬代的大好事。不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潮汕人民對出家人的感情總沒有比對讀書人親切,你看,正因為有了韓愈治潮的史實,才有了仙佛造橋的傳說。
韓愈治潮才區(qū)區(qū)八個月,卻成了讓潮汕人民紀念得最牢固的人物,后人對其評價是“功不在禹下”,潮汕人民為了紀念他而讓江山易姓,歷代帝王對此只能是自嘆弗如。我不知韓愈若在世的話,心里當作何感想。就我所知,韓愈貶謫潮州時的心情,幾乎是沒有真正好過的,對比起歐陽修的樂觀和蘇東坡的豁達,韓愈是差得遠了,他對潮汕幾乎是沒有一點好感的。我這樣說可是實憑實據(jù)的,絕非空言。韓愈在貶謫途中路經藍關,天寒地凍,其侄孫韓湘送來御寒衣物,他于是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還沒到潮州,就已經悲觀到準備客死“瘴江邊”了,他到了潮州,這種心境沒有起根本的變化,他在寫給唐憲宗的謝罪表中這樣寫道:
“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fā)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發(fā)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遠惡,尤惶慚悸,死亡無日。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魑魅同群,茍非陛下哀而念之,誰肯為臣言者?”
韓愈號稱一代文宗,也算得上一代儒宗,他在潮州的歷史功績確實不可磨滅,但是憑他這段話,我從心底里瞧不起他。比起歐陽修在《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中樂個不停,比起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韓愈之人格,實在歐陽公和蘇公之下不知其幾千里也。
不過,樸實的潮汕人民沒有想那么多,畢竟潮州能由“蠻夷之地”變成“海濱鄒魯”,韓愈功不可沒,于是,潮汕人民采取了他們所盡能采取的方式來紀念他,歌頌他,其中就包括仙佛造橋的傳說。
實際上,湘子橋和韓愈幾乎是一點也沾不上邊的。韓愈治潮時,是否動議過要在韓江上建橋,不得而知,但現(xiàn)在我們所知道的湘子橋,卻是在韓愈治潮之后幾百年才開始興建的。
湘子橋的建造也遠不是傳說中那么簡單,一群豬、一群羊、幾瓣荷花再加一根禪杖,那只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的積極浪漫主義。如果要評說中國那座橋梁的建造最費時間,我想,應該非湘子橋莫屬吧。這座一里多長的橋梁,從南宋乾道六年(1170)始,陸陸續(xù)續(xù)建到明宣德十年(1426)才算竣工,共建了250多年,平均下來,幾乎每建一米要用半年時間,不得不令人咋舌。至于最終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和“廿四樓臺廿四樣”的格局,那還要多等30年的時間。
建一座一里長的橋要用這么長的時間,其實自有它的道理。在宋元明時代,韓江三角洲還沒有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湘子橋所在位置離韓江出??谝痊F(xiàn)在近得多。正如韓愈所形容的那樣,韓江是“濤瀧壯猛,難計期程”,以那時潮汕地區(qū)的生產力水平,要在這樣的江上建這么長的橋,剛開始,對于能否最終建成,誰心中都沒有底。所以,南宋時是一個橋墩一個橋墩地向江心擴建,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構想,建了56年,東西兩段才各完成9個橋墩,因中流湍急,江心不能成橋,只得用小船擺渡。據(jù)《永樂大典》載,元朝時,湘子橋遭受火災一次。明宣德十年,續(xù)建了5個橋墩,合前共23墩,中間用24只梭形木船連接架設浮梁,并在橋上建了許多亭臺樓閣,不但可以通行,還提供了做買賣的場所,此時算是竣工。明弘治年間(1488—1505),橋被洪水毀壞,重修一次。明正德元年(1506),再次重修,并于西段增筑一墩,中間減去梭船6只,基本成為傳頌中的模樣。崇禎十一年(1638),橋上又發(fā)生了火災,橋上樓臺被毀,從此,湘子橋再沒有昔時“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繁華景象。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鑄鉎牛兩只,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鎮(zhèn)橋御水”字樣。但是一次洪水沖走了其中一只,故有“二只鉎牛一只溜”之說。
潮汕人民建造湘子橋的歷史,是一部和大自然作頑強斗爭的歷史。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潮汕人民首先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戰(zhàn)天斗地的氣概,多少次水災,多少次火災,多少次地震,都沖不垮、燒不燼、震不動潮汕人民堅強的信念。然而,在我眼里,更可貴的是,潮汕人民具有與大自然妥協(xié)以求與大自然和睦共處的權變精神。正是有了這一精神,才有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梭船作浮梁把東西兩段橋墩連接起來的造橋方式;正是有了這一精神,中國橋梁史上才有了集梁橋、拱橋和浮橋于一體的湘子橋這一孤例;正是有了這一精神,“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才能落戶在潮汕大地上;正是有了這一精神,人工和天工才能真正融為一體,結晶出潮州八景之首——“湘橋春漲”;也正是有了這一精神,潮汕人民才能把“蠻夷之地”建設成“海濱鄒魯”,才能在艱苦的歲月里乘著紅頭船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苦創(chuàng)業(yè),成為世界華僑華人的楷模。
湘子橋厚重的橋墩上,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潮汕文明發(fā)展史,湘子橋別致的浮梁上,飄動的是輝煌燦爛的潮人智慧和潮人精神。這是我心中的湘子橋,這是我夢里的湘子橋,這是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人與自然的湘子橋,這,才是具有永恒意義的湘子橋!
不幸的是,1958年之后,浩浩韓江之上,再也沒有了“十八梭船”的浮光魅影,取而代之的,是我現(xiàn)在眼前那慘灰色的鋼橋,大煞風景的鋼橋,叫人掉淚的鋼橋!不管從形式上還是從意義上說,這已經不是真正的湘子橋了。真正的湘子橋,難道就這樣隨著這滾滾南逝的江水,消失于歷史的滄桑之中嗎?
在奔騰不息的韓江之濱,在瑟瑟秋風之中,一位潮汕的兒子正在為湘子橋招魂。看,那修葺一新的廣濟門城樓,不就是那莊嚴的祭臺嗎?那落葉飄飄的江樹,不就是那舞動的招魂幡嗎?再聽,潮州城內的開元古寺,隱隱約約傳來陣陣經聲,哦,那是在超渡湘子橋的英魂!
歸來吧,日思夜念的湘子橋!
涅槃吧,夢牽魂繞的湘子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