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美文欣賞之:湘子橋漫筆
2012-02-17
還是孩提的時候,便盼望著能入城一睹湘子橋的絕代風(fēng)采。
十幾年,當(dāng)我步履匆匆真的來到湘子橋畔時,卻深深地失望了。歲月的推移,幽冥的無情,已使古橋的風(fēng)姿蕩然無存。
而今,一座氣勢雄偉的韓江大橋,接過了歷史賦予湘子橋的交通重負(fù),一睹古橋風(fēng)華已不是可望不可期的夢想。
湘子橋?qū)⒅毓獾南⑹橇钊苏駛涞?。我那善感的心已無法平靜。于是躲進(jìn)簡陋的書房,翻開了蒼黃斑駁的舊志,徜徉于湘子橋的歷史畫卷之中。
當(dāng)歷史倒翻到八百二十九年前的時候,《三陽志.橋道》中赫然記載著:“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yuǎn)。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jì),來往兩病之”。聊聊數(shù)語,訴盡了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州太守曾汪順應(yīng)民心,造舟八十六只,“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洲于中,以強其勢,根根址。凡三月而就,名曰康濟(jì)橋”。
然而,“造舟為梁”畢竟抵擋不住急流猛浪的沖擊。于是,一個曠日持久的筑墩架梁工程拉開了帷幕。橋的兩側(cè)自乾道九年州太守常偉重修康濟(jì)橋,“贖地辟基”,建“仰韓閣”起,至寶慶二年,五十五年間朱江、五正功、丁允元、孫叔謹(jǐn)諸公相繼筑建,共筑橋墩九座。又因丁允元增建的規(guī)模最大,功績最著,故改稱“丁公橋”。
東橋則自紹熙五年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筑“蓋秀亭”起,經(jīng)陳宏規(guī)、林票、林會諸公續(xù)建之,至開禧元年,歷十六年終建成橋墩九座,并命名“濟(jì)貯存周橋”。
西橋和東橋建成之后,中段由于水流湍急,難以為墩。開慶間州太守林光世造舟十四只,貫以鐵纜,接通了東西橋。形成了“十四梭船十八洲”的初步格局。
這只不過是湘子橋的雛型,而湘子橋之成為“吾潮勝伏在廣濟(jì)一橋”,則在明代中期。“潮州湘橋好風(fēng)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這首潮州長民謠便是最好的寫照。
“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fēng)格,使湘子橋獨步天下,蔚為壯觀。“不可為墩”的浮橋,成為韓江航道上的重要關(guān)隘,成為減少湘子橋遭受洪水之厄的重要一環(huán)。
廿四樓臺廿四樣”的華麗建筑,震鑠古今,令人嘆為觀止;由橋西亭而東行,樓之一,西曰奇觀,東曰廣濟(jì);樓之二,西曰凌霄,東曰登瀛;樓之三,西曰得月,東曰韓仙;樓之四,西曰乘駟,東曰龍躍;樓之五,西曰涉川,東曰右通;樓之六,西曰左達(dá),東曰濟(jì)川;樓之七,西曰云衙,東曰冰壺,樓之八,西曰小蓬萊,東曰鳳麟洲;樓之九,西曰摘星,東曰凌波;樓之十,西曰龍虹,東曰觀滟;樓之十一,西曰邑翠,東曰澄鑒;樓之十二,西曰升仙,東曰韓閣。真?zhèn)€是:方丈一樓,十丈一閣,鱗次櫛比,重瓴聯(lián)閣,濟(jì)美聯(lián)芳。
湘子橋地處韓江中游,是廣東東部同福建、浙江、江西聯(lián)系的必經(jīng)之道。韓江又是粵東交通運輸?shù)膭用},航運上溯可達(dá)大埔、五華、上杭,下則可出???。湘子橋的建成,成了貨物集散和轉(zhuǎn)運的重要本樞紐,成了一里長橋一里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橋上的店鋪竟先開啟,各色旗幡、桂簾迎風(fēng)招展,有茶亭、有酒肆、有果品、有小食,抱布貿(mào)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直到山衙落日,叫賣聲、吆喝聲仍充斥橋面,不絕于耳。
湘橋之夜更情趣盎然;“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桂席鹽船恰駛風(fēng)”。明月初上的橋上,酒肆中燈火高懸,樓閣上醉語笑喧囂,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絲弦細(xì)語,真是:“萬家連軻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yuǎn)去正三更”。
?。∥夷菑奈匆娺^面的湘子橋之美一畫如斯,怎不令人神往,怎不令人崇尚,怎不令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