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古橋名趣談
2014-07-17
古邑金壇,港汊縱橫,河多橋多。據(jù)我所知,解放前金壇約有各種大小橋梁三、四百座。
金壇城河縱貫南北,兩側均系磚石駁岸,沿河營造房屋。市中心有南、北石拱橋兩座。南為清河橋,又名大橋(即今南新橋);北為文清橋,又名新橋(即今北新橋)。文清橋乃南宋理宗端平年間邑人劉宰(宋光宗紹熙元年進士,授官江寧尉,追謚文清)向朝廷建議開堰疏浚運河,兼置閘以便啟閉。運河暢通后,他在邑城帶頭捐資建橋,后人為彰其德,遂命名為“文清橋”。
此外,城內(nèi)還有暗橋3座。“暗橋”者,即有名無橋也。它們是:1.“吹鼓橋”,位于今群樂市場北側。據(jù)傳是因昔日吹鼓手們常聚居此地而得名;2.“對倉橋”,位于小沿河巷北頭、運糧巷口、七廟巷西首(即今沿河東路北段)。往昔,全縣錢糧漕米(賦稅)均從運糧巷經(jīng)七廟巷運往倉房儲備,因該地正對倉房,故名“對倉橋”;3.“三思橋”,位于縣前街中段,西橋巷東首(即今沿河西路中醫(yī)院附近)。明、清時代,金壇老縣衙位于現(xiàn)今人民體育場處,百姓訴訟,必須經(jīng)縣前街三思橋去老縣衙。在舊社會里,流傳著這樣兩句順口溜:黑漆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當訴訟人走到三思橋時,就等于告誡老百姓打官司,必須“三思而行”,不要草率投衙,勞神而傷財。
在老縣城內(nèi),還有一小石橋,名為“魚池橋”,位于孔廟尊經(jīng)閣左側(今華羅庚中學內(nèi)),約3米寬。此橋由青石板筑成。此處原無河流,但每年黃梅季節(jié),大雨滂沱,澗水成河,常有小魚上水而得名。
在城南近郊,有一小石橋,名為“悶龍橋”。雖稱橋,實為直徑數(shù)米、半圓形之出水涵洞。相傳,昔日朱元璋舉兵起義,被元軍戰(zhàn)敗至此,四面楚歌,實難逃脫。他只得只身鉆進此洞,躲過了劫難。后來,他轉敗為勝,推翻了元朝,做了明朝開國皇帝。一次御駕巡游顧龍山,途徑此地,即封此洞為“悶龍橋”。
城北白塔鎮(zhèn)北莊村口,有一小石橋,名“困龍橋”。據(jù)傳,趙匡胤兵敗河東,退至白塔北莊村口小石橋時已黃昏,人困馬乏,就倒在橋上躺著,睡夢中被婦女哭聲驚醒,隨即爬起。他影影綽綽見橋旁有一寺廟,便大步入內(nèi),見一小沙彌,便問道:“哭聲何來?”小沙彌一看,是個紅臉大漢,手執(zhí)寶劍,氣勢洶洶,不敢抵賴,只好道出當家和尚在密室里調(diào)戲婦女之事。趙匡胤闖入密室,殺了和尚,救出那女子,并獲悉該女子乃異鄉(xiāng)人,投親未遇,被和尚騙至此室。趙此后與此女結為兄妹,并派人送她還鄉(xiāng),“千里送京娘”的傳說蓋始于此。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當?shù)匕傩毡阋?ldquo;困龍橋”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