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惠通橋的故事
2015-06-03 
   

   遠征軍在緬甸失敗以后,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緊追而來。他們用在臘戌火車站繳獲的美國汽車,運載著步兵,沿滇緬公路快速向中國境內(nèi)挺進。這時,滇緬公路上盡是從緬甸逃回國內(nèi)的散兵游勇、華僑和難民。結(jié)果日軍長驅(qū)直入,五月2日,日軍三千多人從畹町進入中國境內(nèi),兩天之后,推進兩百多公里,一直打到怒江邊的惠通橋西岸。

   于是,一場關(guān)系到全中國抗戰(zhàn)命運的一幕,在西南邊陲的一座大橋邊上演了。當(dāng)時,惠通橋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橋,也是滇緬公路的咽喉。1942年5月4日,大批難民從惠通橋以西不斷地向大橋涌來。為了防備日軍的到來,守橋的中國部隊事先就在大橋上安放了炸藥,并且派了一隊?wèi)棻诖髽蛏暇S持混亂的秩序。

   日軍派便衣隊化妝成中國的難民,混在難民隊伍里,也趕到了離惠通橋不遠的地方。這時,從橋東來了一輛大卡車,它要逆行過橋。守橋的憲兵當(dāng)然不許這樣,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車主據(jù)說很有來頭,他不服從憲兵的指揮,因此被憲兵當(dāng)眾抽了兩耳光。這樣,車主只好將汽車調(diào)頭,不料由于操作過猛,車頭與另一車相撞,至使大橋阻塞。憲兵命令馬上將卡車推下江去,車主又不同意,還大哭大鬧。憲兵一時著急,以“防礙執(zhí)行軍務(wù)罪”,把車主拉到河邊,一通亂槍把他打死了。

   正是這一通亂槍就改寫了歷史。這時,身著便衣的日軍已經(jīng)來到了橋頭,他們聽到槍聲,以為中國士兵發(fā)現(xiàn)了他們,于是,日軍從衣服里抽出槍來就打。中國士兵這才發(fā)現(xiàn)日本人已經(jīng)沖到了橋上,他們二話沒說,點燃了導(dǎo)火索。日本人不顧一切地往橋頭沖來,但晚了一步,大橋轟的一聲炸斷了。

   不久以后,日本的大部隊趕到,他們一面用大炮向河對岸的中國車隊和難民猛轟,一面組織士兵用皮筏子渡江,幸好中國軍隊第36師及時趕到江邊,將剛剛上岸的日軍又趕進怒江,這才穩(wěn)住了局勢。后來其他的中國軍隊又陸續(xù)趕來,在怒江東岸嚴(yán)密布防,從此,日軍再沒有越過怒江一步,中日兩國軍隊在怒江兩岸形成對峙局面,直到兩年后大反攻開始。

   惠通橋,始建于明朝末年,初為鐵鏈索橋。它位于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是聯(lián)接怒江兩岸的唯一通道。民國二十五年,新加坡華僑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資,將舊橋改建為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吊橋全長二百零五米,跨徑一百九十米,由十七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fù)重七噸。至一九七七年新建鋼骨水泥大橋落成通車,吊橋開始廢棄不用。

   中文名惠通橋

   建造時間明朝末年

   地  址滇緬公路六百公里處

   跨  徑一百九十米

   1古橋簡介

   當(dāng)汽車還在松山北側(cè)的懸崖上往下行駛時,你就會看到怒江似一匹銀練,映著藍色的天光,沿潞江壩東側(cè)山腳蜿蜒南來,竄隱于壩尾的丘巒之中。待車駛臨江谷,它又突然展現(xiàn)腳下,同時調(diào)頭東去。路順江行,熱風(fēng)撲面,各種熱帶樹木枝葉拂車而過。行約三四公里,即見一舊一新的兩座大橋橫跨江空,把險絕的天塹變?yōu)橥ㄍ尽?br />
   位于上游的那座鋼纜吊橋,便是歷史上曾經(jīng)遐邇聞名的惠通橋。現(xiàn)在雖已閑置不用,但鋼筋混凝土橋塔仍矗立兩岸橋頭,粗大的鋼纜和上百根吊桿仍高懸江空,凝鑄著厚重的歷史氣息,使人心生瞻吊之情。下面一座即是滇西最長的鋼混箱型截面拱橋———紅旗橋,橋如玉石雕成,顯示著現(xiàn)代橋梁的雄美偉壯。兩橋相距僅400余米,但歷史的反差卻極為鮮明。雨季,江水漲溢,一江渾黃,激流浪索翻旋扯拽,洪蠻桀驁的氣勢讓人望而興嘆。而再看江空兩橋,又會想到人們征服怒江的強勁偉力,高超智慧,不但戰(zhàn)勝了江谷天險,而且還一橋勝過一橋。冬春,水落灘現(xiàn),江面凈明如鏡,無比地沉靜溫柔。新舊兩橋倒映水中,纖毫可鑒,各有風(fēng)姿。人們在征服怒江的同時,還在作畫寫詩。

   2基本概況

   惠通橋位于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其地東有形如刀削的等子大山頭,西有聳入云天的臘勐松山。高山峽谷之間,江灘險惡,素有“天塹”之稱。

   橋倚懸崖修筑,呈東北——西南走向,以兩條巨大的鋼纜懸吊而成。橋身總長123長,橋面寬5.67米,墩高30余米。據(jù)《永昌府志》記載,這里是古代永昌(今保山)通往芒部(今芒市)出緬甸的古驛道“老渡口”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當(dāng)?shù)赝了揪€如綸曾倡議在“老渡口”建鐵鏈懸橋,以利商旅,后因遇亂中止。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73年—1877年),由地方熱心公益人士捐款,建成能通行馱馬的鐵鏈懸橋,取名臘勐橋。因橋臺設(shè)置過低,常遭水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龍陵縣長楊醒蒼“召集紳耆討論”,欲將中式鐵鏈改成西式鋼纜,并延請英國工程師伍布蘭·蘇卡生幫助設(shè)計,未果中輟。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綏江邱石麟(又名邱天培)接任龍陵縣長,函請旅緬華僑會長梁金山先生“鼎力贊助”,并于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冬親自出面延聘印度工程師賴月笙率工程人員蒞臨現(xiàn)場指導(dǎo)。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初,西式鋼纜吊橋終于改建成功,取名“惠通橋”。

   1942年,日寇進犯滇西,該橋交通被切斷,敵、我兩軍隔江對峙三年。1944年5月滇西反攻開始,該橋又被修復(fù),成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起點和戰(zhàn)時物資運輸樞紐。

   惠通橋,是我們了解近代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以來滇西交通運輸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物證。1974年6月1日,隨著惠通橋下游400米處紅旗橋通車典禮的一聲炮響,停止了惠通橋的使用,拆去橋面木板,但仍保留橋塔和主索結(jié)構(gòu),時時聽候召喚。

   3歷史記憶

   然而上溯歷史,這里是沒有橋的。人們要跨過怒江,只能“舟筏以渡”?;萃蛏陨系慕孑^寬之處,就是歷史上的“將軍古渡”。相傳明朝萬歷年間,戍邊名將鄧子龍在龍陵大敗入侵緬兵后,就是從這里渡江返回施甸姚關(guān)的?!洱埩昕h志》記載:“清道光以前,臘勐無橋,往來皆渡筏。水夫之役,系大平子金剛園、白虎山(均在施甸一側(cè),原屬龍陵)所供。”在江空橫架一橋,把天塹變?yōu)橥ㄍ?,是滇西歷代人民的夢想,為了把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曾經(jīng)歷了不少失敗和挫折。

   4建橋歷史

   首次修橋

   首次修橋為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間,龍陵廳潞江土司線如綸為首倡修。石墩已出水面,因事先未向省上請示,后來請求支持時“因通稟有責(zé)言,遂中止”。

   第二次修橋

   第二次修橋為清光緒 14年(公元1889),龍陵增生李汝亮“赴省稟準(zhǔn)”,“督部堂岑、撫部院譚批飭永昌府龍陵廳協(xié)修。如款不敷,由善后局籌濟。”次年,龍陵廳同知覃克振倡捐,集銀千兩,并勸紳商士民協(xié)力捐助。三載橋成,但僅一個月后即被江風(fēng)吹斷,以后雖竭力續(xù)修,但“不數(shù)年又折”。

   第三次修橋

   第三次為清光緒25年(公元1900)。龍陵廳同知龍文“再次大力組織捐派,得銀四千余兩……斯橋復(fù)成。”

   第四次修橋

   第四次從初始準(zhǔn)備動工到橋成,歷時共24年。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1)龍陵廳同知徐鈺認(rèn)為“土練粗脆易斷,不若洋練(鋼纜)之純熟耐久”。復(fù)“勸捐”,得銀千兩。民國17年(公元1928)龍陵縣長楊醒蒼召集“鄉(xiāng)耆”討論改修“一勞永逸之西式柔性鋼索吊橋”。并延聘英國工程師伍布蘭,蘇卡生來滇籌劃。同時多方募款,云南省政府撥助滇幣一萬元。兩年后邱天培接任龍陵縣長,得到省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的支持,組成18人的建筑委員會籌劃建橋事宜。經(jīng)多次函請,緬甸華僑公會會長梁金山先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1933年冬,梁金山先生在緬甸代聘的印籍技工和華僑技工數(shù)人同至龍陵。所用的水泥、鋼纜、鐵件等物,皆由梁氏在緬購辦,用馱馬及人力運抵工地。此次新建在原鐵鏈橋位置上進行,將原砌橋臺增高20米以避洪峰。兩岸橋臺前沿相距80米。橋塔為鋼桁架,高7.85米,以4根28.75毫米鋼繩為主索,錨固于兩岸巖壁之內(nèi)。吊桿為20毫米圓鋼,兩根一付,全橋共54付;橫梁用高200毫米的槽鋼組合,縱梁之橋面皆用木材,橋面凈寬4.35米,每次可通行7匹負(fù)重騾馬(重約2噸)。此為怒江歷史上第一座鋼纜吊橋,1935年1月14日通行,耗資8萬銀元,其中,梁金山先生捐助約占三分之二。

   第五次修橋

   第五次修橋為1937年末。為了讓橋與趕修中的滇緬公路配套,將其改建為10級荷載公路橋。改建工程由國府交通總段管理處工程師徐以枋設(shè)計,段長陳德培和工程師郭增旺施工。其方案是:原橋臺不變;用混凝土將兩岸鋼架橋塔填實包裹,加固為鋼骨水泥結(jié)構(gòu);兩邊主索由2根增為8根,吊桿及橫梁均增密加固。1938年10月下旬竣工通車。每次可通行10噸卡車一輛。1939年2月正式開放,成為滇緬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橋梁。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帝國主義封鎖了我國的海上交通,滇緬公路成為國際援華抗日的唯一通道。日寇千方百計對惠通橋進行破壞,從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對惠通橋進行了6次空襲,共出動飛機168架次,投彈4000余枚。每次都使橋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車輛受阻。守橋員工和部隊在日寇每次轟炸后均立即突擊搶修,但橋梁負(fù)載能力已降低,每次僅能通過7.5噸卡車一輛。

   1942年初,日寇自緬甸銳師北犯滇境,5月4日攻陷龍陵縣城,當(dāng)夜占據(jù)怒江西岸松山山頭。西岸公路上,內(nèi)撤的車輛首尾相抵,逃難人流擁堵不堪,其中大多數(shù)為投奔祖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緬甸華僑。公私車輛和難民爭相過橋,秩序無法維持,吊橋鋼纜抖動不已。5月5日早晨8時,愴惶撤逃的國府交通部長俞飛鵬下令將東岸橋塔炸毀,主索炸斷,整個橋架墜落江中。中午,日寇乘戰(zhàn)車逼至西岸橋邊。我守橋部隊奮起抗擊,隔江與日寇激戰(zhàn),隨后又沿江布防,日寇直搗昆明、重慶的企圖破滅于毀壞了的惠通橋前。

   第六次修橋

   第六次修橋為1944年夏天。當(dāng)年5月,中國軍隊于各渡口強渡怒江,于6月初對侵占松山、平戛、龍陵縣城和騰沖的日寇發(fā)起全面反攻。為搶運軍火物資支援前線,橋渡工程處全力以赴,于6月18日在吊橋位置上搶建臨時人行便橋,同時修建東西兩岸碼頭,趕制浮筏二艘以濟軍運,并著手恢復(fù)吊橋的準(zhǔn)備工作。人行便橋僅三日便竣工,浮渡工程亦于28日通航。車輛、物資、部隊等全靠筏渡,江面上晝夜繁忙緊張,車輛往來無阻。7月4日又完成騾馬橋一座。8月1日開始突擊修復(fù)吊橋。東岸被毀橋塔改用木桁架代替,鋼纜、吊桿、縱橫梁全部新架。從準(zhǔn)備、動工到修復(fù)通車,僅兩月時間。軍火物資源源西運,保證了前線作戰(zhàn)的需要,加速了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侵略軍的滅亡。盤踞松山、騰沖之?dāng)撤謩e于9月7日、14日被殲,據(jù)守平戛的殘敵于9月22日突圍西逃。雙方匯集兵力拼死爭奪的龍陵縣城亦于11月3日收復(fù)。其中,惠通橋搶修搶運人員功不可沒。

   以后,惠通橋曾于1949年6月中旬遭“共革盟”流匪破壞。同年11月,當(dāng)?shù)馗锩溲b為截斷國民黨軍隊逃往緬甸的去路,曾暫時將橋面拆除。解放以后,各級人民政府對大橋極為珍視,精心維護,為加速邊疆建設(shè),曾多次進行大修。

   5新橋替代

   隨著時代的前進,惠通橋已越來越不適應(yīng)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1974年6月1日,云南省公路工程處經(jīng)過四年多的勘察、設(shè)計和施工,在惠通橋下游400米處,建成了滇西最大的一座鋼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橋———紅旗橋。橋全長200余米,主孔凈跨116米,兩岸石砌引橋凈跨各27米。橋面平坦寬闊,客貨車輛可數(shù)輛對開, 大橋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堅牢,是現(xiàn)代建筑科學(xué)與中國民族傳統(tǒng)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

   而今,人們每到橋邊,總難抑思今緬昔的萬縷情思,老橋悲歌,新橋壯曲,如江水不息,悠悠常流。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