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天津運河的“皇路”
2012-08-06 來源:中國橋梁網(wǎng)


天津第一座開啟式鐵橋——金華橋

      “橋梁津渡皆王政攸關(guān),窯灶井泉皆民居攸關(guān),不可忽也。”這是康熙《天津衛(wèi)志》的話。從古至今,都重視橋梁和渡口的建設(shè)。天津多水、多河,自然就多橋梁、多津渡。但是天津的橋不像江南的小橋流水,石橋永固,而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不斷變遷,一般走過了從渡口到浮橋,從鐵橋到鋼筋混凝土橋的歷史,展現(xiàn)了一批名橋和名渡的風采。

  北門外的南運河上的橋與渡,是皇帝過的次數(shù)最多的。明建文二年(1400),還是“準皇帝”的燕王朱棣,就是從這里渡河,攻到南京奪取皇位后,賜名天津的。起初這里稱北馬頭渡。天津早年的渡口分為私渡、官渡和義渡三種。私渡出現(xiàn)最早,在自然村落形成時就有了;官渡是官家為便利驛使往來而設(shè);義渡是由僧人募化或地方紳士捐資興建的。

  明萬歷十六年(1588)天津設(shè)官渡8處,其中北馬頭渡就是重要的一個渡口。船只用官銀制造,每船水手一名,每月工食銀三錢。船只年深歲久,到清朝初期便淹廢無存,行人叫苦。康熙五十五(1716),因為這是南達江淮,北通京師的“京華大道”,便修了浮橋,稱為北浮橋;因鈔關(guān)從河西務(wù)移此,又稱鈔關(guān)浮橋、北大關(guān)浮橋。出現(xiàn)了“鈔關(guān)橋上人如鶩,商船打鼓馬頭住”勝景。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自北京圓明園啟乘,走水路駕蒞天津,舟至三岔河口,拈香望海寺、香林苑,賜香林苑名崇禧觀。并作御筆:“弗喜觀聽紛笙歌,熱鬧可厭填津河”。然后策馬進北門,出東門,駐蹕柳墅行宮。又作御筆:“依然策馬過城市,不許前驅(qū)禁笑喧”。三月四日回京。“策馬進北門”,應(yīng)走的是北浮橋。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自山東回京,四月七日留住天津,作“浮橋策馬過河濱,河上行宮綠柳循”的即事詩。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又自圓明園啟乘,駕蒞天津,進北門,出東門,入住柳墅行宮;越日,進東門,出北門,拈香河北藥王廟。四月七日回京。此次又過了北浮橋。由明至清,此橋、渡,至少有兩位皇帝三次經(jīng)過,實屬鮮有。因而古人又稱此處為“皇路”。

  1920年南運河裁彎取直,裁掉了南運河侯家后一帶大灣,原建于此處的天津第一座開啟式鐵橋——金華橋,移建到北大關(guān)橋處,仍稱金華橋。解放后的80年代,因鋼橋過窄,且銹損嚴重,1982年配合拓寬河北大街,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

  
上一篇:程陽橋
下一篇:阿爾道夫古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wù)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jīng)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0311號